小牛(雕塑) 33×45×23厘米 袁晓岑
吴为山
袁晓岑是一位根植民族文化,学习西方雕塑传统并融入自己生命感动的艺术大家,他以生动、朴实的雕塑风格书写了其内心对土地的情感和生活的真诚,体现了与生俱来的艺术灵性。
袁晓岑用泥土、青铜创作了大量富于生命力量和生活情趣的动物雕塑,塑造了一批朴素、真挚的现实人物。同时,以早年受岭南画派影响的彩墨绘就了独具特色的花鸟画,尤以孔雀为多,具有七彩云南的神韵。袁晓岑作品凝固生命瞬间、刻画丰富情感、描述微妙心理变化,皆付诸于对对象动态和表情敏锐地捕捉与敏感的妙造中。
在20世纪中国雕塑史上,袁晓岑的艺术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他也是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的雕塑家。
袁晓岑1915年生于贵州普定的一个农民家庭,15岁入师范学习绘画,23岁便开始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与熊秉明等人成立画社,活跃于昆明艺坛。早年接触到岭南画派作品,扎实了水墨、写真的功夫,并为水墨与塑泥的感觉互动打下了技法与理念的基础。他把笔下的孔雀、仙鹤、牛、马置于它们生存的环境中,将少年时代赤足于广阔山林的生活体验呈现于画面的氛围中。云南的气候地理滋养了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鸟类品种。袁晓岑观察写生,饲养飞禽,苦练写生、速写,着重表现其神韵和性灵。这种真切体验与表现使他的绘画作品中充盈着花鸟、动物的野逸和矫健之美。
上世纪40年代,袁晓岑结识徐悲鸿,同时受罗丹、巴里、蓬蓬等法国雕塑家的影响,他自觉地将中国画笔墨和线条等造型因素和西方雕塑结构的块面和体积以及量感进行比较与融合,状物亦抒情,在坚守民族审美精神和品格的基础上旁采西方艺术之长。他的雕塑,极具“泥味”,在咫尺方寸之中凝练着丰富的雕塑语言。他所作《老马》,体瘦却不衰颓,自有生动气韵和昂扬风骨,这是中国文化中的马,是坚毅而有韧性的人格精神的表征。他创作的古典文人题材作品更是泥性、诗性、灵性的结合,《驴背诗思》、《怀素书蕉》、《举杯邀月》都深深镌刻着传统文人内在的傲骨,也洋溢着临风浩荡的诗性情怀,直抵艺术家和被塑对象的文心。在“相看两不厌”的审美凝视中,在民族文化心理的互通中,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与认同中,其作品获得了文化的生命和艺术的灵魂。
迥异于一般意义上的“民间趣味”或“传统语言”,袁晓岑尤关注于雕塑与环境、雕塑与大众等社会问题,他晚年的一些公共雕塑《双孔雀》、《吉祥永驻》、《和平》等作品中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关怀和公共意识无疑是更具思辨性和社会性,这对于90余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实在是文化使命的担当与艺无止境的人生求索之使然。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