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玉雕名家| 置顶关注邂逅玉雕艺术精品
汇集玉雕大师 | 缔造传世精品
本文来自玉雕名家官网
放眼当今的玉雕行业,在不乏好工的情况下,为何有的玉雕作品只能是商品,而有的却被称之为艺术品?
为何有的玉雕师只是匠人,而有的却被人们誉为大师呢?
笔者在同玉雕名家签约玉雕大师孙永接触的过程中,就对以上问题深有感触,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孙永老师的看法和我个人的感触。
▲玉雕名家 孙永 作品《上海!上海!》
玉雕作品的“雷同”性是当今玉雕行业无法回避的行业顽疾,不同的玉料从设计到制作,最后90%的人做出来的还是老题材,这是为何?
有多年玉雕经验的孙永老师就指出,当代很多玉雕师在琢玉的过程中,一味的就是“拼工艺”,这或许在古代能行得通,但对于技术发达的当代却未必。
▲玉雕名家 孙永 作品《天圆地方》
的确,对于没有先进磨玉工具的古代匠人来说,要准确把握一件玉雕作品的比例、对称性、内壁薄厚的均匀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所以古代玉器的大半价值,都往往依附于工艺的精湛和巧妙程度。
但在当今先进玉雕工具的辅助下,要琢磨出一件工艺精湛的作品,并非难事。
这也是为何在当今玉雕市场上,很少有藏家会再对玉雕工艺啧啧称奇的原因,甚至一些雕工精湛细致的玉雕作品,反而会被鉴赏家们批评“匠气重”。
▲玉雕名家 孙永 作品《守望》
那么在当下,人们评判一件玉雕作品好坏的根据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只要关注玉雕行业内的各大赛事就不难发现,那些获奖的作品,玉雕技艺并不精湛,也不繁复,但是却具有别具匠心的造型设计。
▲玉雕名家 孙永 作品《女娲补天》
作为海派特级玉雕大师,孙永老师始终认为玉料没有贵贱,玉雕师的责任就在于为玉料赋予更高的价值。
他说:“从事玉雕的专业人员,除了要具备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基础的绘画技能以外,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能读透材料,以工艺衬托、强化玉料本身的魅力,同时又能将立意落回平实的生活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如果玉雕师只具备雕工和绘画技能,那他充其量只能当一名好工匠,而绝不是玉雕大师。其作品也经不起人们的品读,更无法同观者产生共鸣。”
的确,在玉雕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当下,玉器收藏爱好者们往往更看重的是玉雕作品的思想和创意,还有玉雕师的文化底蕴,而不只是精湛的工艺。
▲玉雕名家 孙永 作品《爱大米》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分享,看完后对玉雕有感悟,或者是想观赏孙老师作品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玉雕名家微信,鉴赏美玉,了解玉雕背后的故事,我和孙永老师在这里等你!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