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2000年来,上到皇亲妃嫔、达官显贵,下到如今的香友,都对沉香死心塌地?说它是“香中顶流”,没人不服气,可这份偏爱,真就只是因为它好闻、金贵?
算下来,人们跟沉香打交道的日子,足足2000年了。早年间香文化特别火,紧追着茶文化在朝廷里流行,西汉的时候,沉香就慢慢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不再是小众稀罕物。到了魏晋南北朝,各路宗教又推了一把,沉香文化直接“开挂”似的往前跑,诗人们也忍不住为它动笔,写了不少诗词歌赋。再往后到隋唐,文人雅士更是把沉香当成“心头好”,有事没事就品一品,也给后来沉香的火,铺了扎实的底子——那时候就看得出来,香文化要普及,是早晚的事儿。
就这么一路火到明清,大家对沉香的“瘾”越来越大,需求一涨,沉香直接成了“稀缺货”。老辈人说的“一两沉香一两黄金”,就是从那时候传下来的,资源越来越少,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慢慢就成了“有钱也难寻”的宝贝。
可到了现在,玩沉香早不是“炫富”的标签了,也不只是说谁物质条件好。表面看,香友们凑在一起品香、赏香,像玩个乐子;可往深了说,这玩的根本是一种人生态度。你细想,大家真就图个沉香的模样俊、香韵特别?其实不然——是借着沉香,追一份对美好的念想,它藏的是一种底蕴,更是一种精神。
沉香能有这份分量,除了稀缺,更关键的是它的“经历”。不是随便哪种植物都能长成沉香,它得在大自然里挨过风吹雨打,受过雪霜洗礼,熬住各种考验,才能慢慢沉淀出独特的香韵。这份百折不挠的劲儿,才是大家真正佩服的,也是最该学的。
其实沉香精神,说穿了就是“沉下心、扛得住”。不用急着冒头,像沉香那样慢慢沉淀自己,哪怕遇到点难事儿,也扛过去。也盼着每个追梦想的人,都能学这份劲儿,最后在自己的生命里,开出属于自己的灿烂花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