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柘荣县乍洋乡石山村西南侧,隐匿着一处千年古迹——龙在桥摩崖石刻。它静立于峡谷溪涧之畔,仿佛一位守望者,见证岁序更替,悦纳万物变迁。
山间瀑布风光
游芳芳 摄
山风吹送,循小道拾级而上,一路林掩树蔽,斑驳的苔藓点画在石阶上。愈往上走,山愈幽,谷愈奇,蟾蜍突兀、一线天、石迷宫等自然景观渐入眼帘。走至开阔地带,一处溪滩豁然呈现眼前。巨大的岩石上面散布着形态各异的冰臼。远处,一道高近百米的细长瀑布如银帘垂挂,淌进清澈见底的潭水中,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为静谧的峡谷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摩崖石刻就位于岸边的石壁上。
龙在桥摩崖石刻立面高0.95米、宽0.53米,外边以流畅线条勾勒出双坡顶桥廊的侧面形状,古朴雅致。石刻内阴刻着三列竖行楷书:左列为“宋宝庆乙酉年”,字径约8厘米;中列为“龙在桥”三个大字,每字约20厘米,笔画遒劲有力;右列为“景山众募缘建”,字径也约8厘米。这方石刻虽历经八百余年风雨洗礼,字迹已有所风化,但整体轮廓尚可辨认,透露出古朴厚重之气韵。
“龙在桥”摩崖石刻
魏高鹏 摄
作为柘荣县目前发现的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石刻,龙在桥摩崖石刻记载了南宋宝庆元年(1225)一座石板桥的修建情况,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记录了当地古代交通发展的重要节点,更反映了南宋时期闽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石刻中“景山众募缘建”一语尤为珍贵,它道出了这座古桥可能是由景山寺的僧人动员信众共同募资修建的,体现了古代社会集体协作的智慧。
古桥虽已不在,石刻犹存。龙在桥摩崖石刻作为闽东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保护。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历史的光辉,也照亮着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