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石“研山”参考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
南唐后主旧物
说到《研山铭》我们不能不提及“灵璧研山”。千百年来,一块名为“研山”的奇石,令历代赏石爱石者为之痴迷,在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这块“灵璧研山”的收藏者有三位,且都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是李煜、米芾和赵佶。
我们的故事要从南唐后主李煜说起。据《铁围山丛谈》记:
南唐后主李煜有奇石“灵璧研山”(指中有墨池的灵璧石)经长愈尺,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高者名华峰。参差错落者为方坛,依次日岩、玉笋等。各峰均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左右则因两岸陂陀中凿为砚。
李煜十分珍爱此石,在兵临城下,江山易手之时,仍返回皇宫,宁愿当俘虏也要带上“灵璧研山”再逃命,城破,李煜最终被俘,自此研山石不知所踪。
《南村辍耕录》中的研山图
那么,这等宝贝又是如何到了米芾手里的呢?
据传说此“灵璧研山”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新婚之夜,其夫人李氏将传家之宝赠送给米芾了。为什么米夫人有此宝贝呢?据说李氏是李煜后世之孙。在相赠“灵璧研山”时约法三章“不得将此转送于他人”。米夫人之所以将此“灵璧研山”送予米芾原因有三:其一因米芾爱石如命;其二,因米芾是书画家,对“灵璧研山”可赏可用;其三,灵璧石是恒古不变之物,象征夫妻恩爱永恒。
米芾一生爱石、藏石、赏石,世人皆知。因此被人称为“石痴”,更留下了“米芾拜石”的传奇佳话。米芾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旧藏灵璧石“研山”后十分喜爱。《实为志林》记载他“抱眠三日”,狂喜之极,留下了传世珍品《研山铭》。
研山铭
北宋,米芾
手卷,纸本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研山铭》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此手卷流传有序,曾经入北宋、南宋宫廷。南宋理宗时,被右丞相贾似道收藏。递传到元代,被元代最负盛名的书画鉴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间,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于腾收藏。及至近代,令人慨叹,竟流落日本。钤印有:内府书印(三次)、宣和、双龙圆印,贾似道,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二十多方。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引首“鸢飞鱼跃,木堂老人毅”,全卷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三十九个行书大字:
研山铭
五色水 浮昆仑
潭在顶 出黑云
挂龙怪 烁电痕
下震霆 泽厚坤
极变化 阖道门
宝晋山前轩书
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刚劲奔腾、沉顿雄快,乃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
启功先生赋诗赞曰:
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第二部分绘研山图
用篆书题款为:
宝晋斋研山图
不假雕饰 浑然天成
“研山”是一块山形砚台,在研山奇石图的各部位,用隶书标明:
华盖峰、月严、方坛、翠峦、玉笋下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於其间、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
第三部分
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书题跋:
右研山铭,先臣米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题跋:
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态万状,笔底有神,黄华老人王庭筠。
清代陈浩跋:
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宜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宗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落此卷则朴拙踈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
周於礼跋:
研山铭,骄骄沉雄,米老本色,如是如是。亦园周於礼题。
《研山铭》是中国书法顶级宗师的代表作。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五千年来,此等人物屈指可数,也就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柳公权、怀素、米芾、赵孟兆页等寥寥十数人。其中,米芾又以笔法“八面出锋”极尽变化,最难写又最能抒发个性,卓然独树一帜。苏轼就曾由衷推崇米芾当与书圣王羲之“并行”。而米芾仅存在世的几幅作品中,《研山铭》被认为最具代表性,号称堪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并提,是“天下第一难书”。
·END·